看起来还是可以的,上面就是效果图
功能还是挺多的,有了数据以后呢,就可以方便的进行各种分析与挖掘,继而为运维、选购提供决策支持:
也可以基于目标区域的视角进行数据比对:
在这个图对比一下,就一眼可知,成都电信是一定会被排除的,继而,相对而言上海电信的稳定性会略差于武汉电信,但是延迟会略好一些。
还可以时间聚合的方式来观察目标节点的时段表现,比如:
这个图就是一周以内我自己网站(听涛 www.tingtao.org)的时段表现,那么可知,现在所用的这个kurun垃圾机房在高峰期面向国内线路是挺炸裂的。。。一天两天出问题正常,但是一周平均数还是这样,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。
更多功能还在思考中,暂未对外开放。
孩子还有两周就中考了,考完还要根据情况看看能不能上高中,以及后续,最近事情听多了。
做这整套系统,也挺逗的。起初只是想搞个替代现有单机工具,并且好用一些的。然后又感觉有点弱,单纯的看个平均延迟和总计丢包率其实没多大用,于是又开始搞了个服务器版。接着又发现单一节点的观测效果其实意义也不大,于是最终搞成这么一套体系了。
观测点运行的是go做的程序,根据目标节点设置来执行任务,并生成每分钟报表,提交给服务器端,由服务器端入库,最后由web端呈现。这中间也遇到不少难题,最终观测点做了本地文件缓存,当连不上服务器的时候把报表队列写文件,直到能连上的时候一次性提交,这样可以规避服务器端单点故障的时段没有数据,也避免了起初的内存队列会撑爆内存的问题。
而服务器端一样做了缓存队列,如果数据库暂时连不上,一样先写到文件缓存里。
web就更糟心了,我很不擅长做界面,就现在这界面还是找了个模板硬套上去的,我对这方面的要求是别太丑就行。。。
然后用户等级3个,还有附加用户等级3个,管理员等级2个,详细的权限控制,以及所有数据的有效性验证等等,对我这种前端门外汉来说,挺累的。。。
这中途我还想到一个挺大的风险点,比如若有人在本系统内添加10万个相同地址,那么我这5个观测点实际上会对这个目标发起每秒钟50万包的攻击量,这就成了借刀杀人的刀了,于是又在观测点做了优化,相同地址进行聚合处理,现在的逻辑是即便添加100万,实际上也只会执行1次/秒,而生成的报表依然会映射到100万,这样就解决这问题了。
细节挺多的,以后想到再说了,先歇几天。。。
就像上篇文章说的那样,这种东西会让中小服务商挺难受,我这都还没做好呢,就被人喷了。。。
随你们咯,都说自己是行业领导者低位,都说自己100%在线率,拿数据说话吧,数据面前,谁都别装逼,是骡子还是菜逼,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,呵呵
暂时算是测试阶段吧,注册功能虽然很简单,但我根本就没做,咱也学人“邀请制”,有需要使用的联系我。